提交成功!
我们已收到您的反馈,感谢填写
提交失败!
检查网络是否正常,请重新提交
文庙
文庙亦称“圣庙”、“先师庙”,是奉祀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庙堂建筑。即墨文庙始建于元代至元七年(1270年),由邑人吕瓒暨弟珪以己田易邻壤,捐钱五百缗,创建殿庑斋舍。元至正十二年,县尹董守中增建。中为大成殿,东西列两庑,东更衣,次西先贤祠,祭品、礼器二库,前为戟门、棂星门。明洪武九年(1376年),县丞杨泰中重修。正统十年(1445年),知县周礼、冯时举相继重修。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知县张闻又拓其基,重修戟门外东西神府,宰牲所厢房20间。弘治元年(1488年),知县张闻捐修。弘治五年(1492年),邑侍郎蓝章买庙前地,辟为神路。正德十五年(1520年),知县陈景重辟神路。嘉靖初年(1522年),易文昌祠为名宦祠,九贤祠为乡贤祠。嘉靖十五年(1536年),邑御史蓝田修棂星门,易以石坊。嘉靖二十五年,知县许伸修建石坊于门南,题曰:“斯文正路”。四十三年,知县汤明善开神路,杜从周首倡兑地,建石坊题曰“万里云衢”。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郭琇建二石坊于门外,东曰“德配天地”、西曰“道冠古今”。同治十年(1871年),知县林溥重修大成殿、东西列、东西庑、庭阶、甬道、神龛、供座、戟门、棂星门。即墨文庙自元代至清末600余年间,先后共23次大修和扩建,形成完整的儒学庙堂建筑。1898年因文庙圣象被德军损毁而引发了著名的第二次“公车上书”。1929年3月26日,军阀张宗昌部盘踞即墨城。6月22日,国民党孙殿英部以“北伐”名义对其进行讨伐,在即墨城兼并其下属的顾震残部后,为掩人耳目,火烧了大成殿等建筑。
2015年1月18日,即墨文庙开始复建,2016年8月竣工。总占地面积2880平米,总建筑面积1058平米。复建后的文庙为三进院落,中轴线为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等主体建筑。第一进院落是文庙的前导性空间,从棂星门经泮池至大成门。棂星门沿用古制,为三间四柱三楼式牌坊门,为青白石材质,门两侧各一影壁,采用传统砖雕图案镶嵌。大成门采用单檐歇山顶,三开间,东西两侧各置一侧门。东西厢房为名宦祠和乡贤祠,均为三开间,硬山顶,铺青筒瓦。东侧的名宦祠供奉即墨三大夫、田单、童恢、汤明善等14位名宦。西侧的乡贤祠供奉田横、王吉、侯庸、蓝章、蓝田、杨良臣、黄嘉善、黄宗昌、郭琇、李毓昌等40位乡贤。泮池,又称泮水,是地方官学标志。泮池为半圆形,壁为石砌。外圆内直,上设石拱桥,即泮桥,意味不盈不亏,象征中庸之道。池边及桥上均施望柱、栏板。大成门由正门与侧门构成,为歇山建筑,高8.15米,彩画为墨线大点金龙锦枋心旋子彩画。门东西两侧分别设置晨钟暮鼓,供礼仪活动时使用。大成门前东侧所立古城建设时出土的清康熙年间《至圣先师孔子赞》碑,弥足珍贵。第二进院落是文庙的主题部分,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正殿,位于中轴线上,面阔五间,共19.5米,进深三间,共12.7米,平面近方形,重檐歇山顶。屋顶覆黄色琉璃瓦,前有月台,与大成殿形成“凸”形布局,周围施以石栏板,彩画为金线大点金龙锦枋心旋子彩画,殿内供奉孔子像,两侧从祀四配十二哲像,均为脱胎漆器塑像。东、西庑位于大成殿前两侧,各5间,长16.85米,宽5.4米,为硬山建筑,绿色琉璃瓦屋顶,彩画为墨线小点金一字枋心旋子彩画。供奉孔门七十二贤哲。第三进院落是崇圣祠,是文庙建筑群北端的主体建筑,为带前廊、硬山式,屋面覆盖板瓦。内部展陈着由36块木雕组成的木质版《孔子圣迹图》。该作品再现了孔子一生行迹与相关的历史事件。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黄小明雕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