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结在指尖上的艺术——探访黄氏烙画的前世今生
从秦汉走来的别样中国画
栩栩如生的八仙各持法器,立于云端;葫芦生长的小洞成为漫天飘舞的雪花,渲染“独钓寒江雪”的苍茫天地;细致的纹理勾勒与随意的色彩晕染和谐搭配,描绘出牡丹花盛放的韵味……
黄氏烙画,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烙画古称“火针刺绣”,又称“火笔画”、“烫花”、“烙花”,是用烧热的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以烙铁为笔,高温代墨,在竹木、纸张、葫芦、皮革、丝织物品上创作出人物、山水、花鸟虫鱼等的工艺品,其线条简洁、自然、明快、流畅。烙画相传起于秦朝,始见于西汉末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即墨也有100多年的历史。
相传清朝光绪年间,一位画家无意中把烟斗烫在木头家具上,结果发现烫出来的图案很漂亮,就将其作为艺术品贡献给了皇帝,自此烙画才真正成为艺术品。之后,烙画经过文人墨客的不断发展、完善 、推广,成为中国画种中比较特殊的一类,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黄氏传人的烙画人生
相传,距今一百多年前,黄旭先生的爷爷辈就已经开始进行烙画创作,但仅限于在家具上烙最简单的“寿”“囍”等喜庆图案。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黄氏烙画的传人黄旭先生就开始进行烙画创作。从小的耳濡目染和日后的专业美术学习,让他在尝试烙画创作时,可谓是水到渠成,先后尝试了用宣纸烙画、麦秸烙画,再到后来的木板烙画、树皮烙画,直到2008年,黄旭先生发现在葫芦上烙画效果很好,便一直持续到如今。几年的时间里,他从种植葫芦到烧制烙画工具全部亲历亲为,已经创作了大大小小的葫芦烙画千余个。
选择葫芦的原因一方面因为葫芦的寓意好,葫芦谐音‘福禄’,葫芦多子,葫芦蔓方言谐音‘万’,因此在民间葫芦代表着多子多福,福禄相随。另一方面,葫芦是自然天成的产物,多了一份自然之意,喜欢收藏赏玩葫芦的人也越来越多。据了解,黄旭先生的烙画作品中简单的只需一两个小时,而复杂的或是篇幅大的作品甚至要用一两个月的时间。
产业化刺激烙画传承
黄旭先生每次的创作都要经过选材料、布局、构思和作画四个步骤,其中构思是最困难的部分。“有的葫芦本身有些瑕疵,比如说这个葫芦身上一侧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洞眼,我就将它们融入柳宗元的《江雪》中,充当漫天的雪花,大片留白,体现诗句中的苍茫之感。”
对于烙画未来的发展前景,黄旭先生充满信心,“目前烙画作为即墨一宝,若通过产业经济刺激烙画的传承,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烙画需心静,而这恰是年轻人做不到的或说做不好的”。“最近,我又有了新的想法,想要把即墨古城、田横祭海节、天柱山传说等具有当地历史色彩的元素加入葫芦烙画中,不断创新,创作出更多人们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同时,现在他正努力培养自己的侄女接班烙画技艺,希望她能够将烙画艺术完整地传承下去,不能让老祖宗留下的艺术瑰宝轻易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