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
我们已收到您的反馈,感谢填写
提交失败!
检查网络是否正常,请重新提交
文庙亦称“圣庙”、“先师庙”,是奉祀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庙堂建筑。即墨文庙始建于元代至元七年(1270年),由邑人吕瓒暨弟珪以己田易邻壤,捐钱五百缗,创建殿庑斋舍。元至正十二年,县尹董守中增建。中为大成殿,东西列两庑,东更衣,次西先贤祠,祭品、礼器二库,前为戟门、棂星门。明洪武九年(1376年),县丞杨泰中重修。正统十年(1445年),知县周礼、冯时举相继重修。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知县张闻又拓其基,重修戟门外东西神府,宰牲所厢房20间。弘治元年(1488年),知县张闻捐修。弘治五年(1492年),邑侍郎蓝章买庙前地,辟为神路。正德十五年(1520年),知县陈景重辟神路。嘉靖初年(1522年),易文昌祠为名宦祠,九贤祠为乡贤祠。嘉靖十五年(1536年),邑御史蓝田修棂星门,易以石坊。嘉靖二十五年,知县许伸修建石坊于门南,题曰:“斯文正路”。四十三年,知县汤明善开神路,杜从周首倡兑地,建石坊题曰“万里云衢”。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郭琇建二石坊于门外,东曰“德配天地”、西曰“道冠古今”。同治十年(1871年),知县林溥重修大成殿、东西列、东西庑、庭阶、甬道、神龛、供座、戟门、棂星门。即墨文庙自元代至清末600余年间,先后共23次大修和扩建,形成完整的儒学庙堂建筑。1898年因文庙圣象被德军损毁而引发了著名的第二次“公车上书”。1929年3月26日,军阀张宗昌部盘踞即墨城。6月22日,国民党孙殿英部以“北伐”名义对其进行讨伐,在即墨城兼并其下属的顾震残部后,为掩人耳目,火烧了大成殿等建筑。 2015年1月18日,即墨文庙开始复建,2016年8月竣工。总占地面积2880平米,总建筑面积1058平米。复建后的文庙为三进院落,中轴线为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等主体建筑。第一进院落是文庙的前导性空间,从棂星门经泮池至大成门。棂星门沿用古制,为三间四柱三楼式牌坊门,为青白石材质,门两侧各一影壁,采用传统砖雕图案镶嵌。大成门采用单檐歇山顶,三开间,东西两侧各置一侧门。东西厢房为名宦祠和乡贤祠,均为三开间,硬山顶,铺青筒瓦。东侧的名宦祠供奉即墨三大夫、田单、童恢、汤明善等14位名宦。西侧的乡贤祠供奉田横、王吉、侯庸、蓝章、蓝田、杨良臣、黄嘉善、黄宗昌、郭琇、李毓昌等40位乡贤。泮池,又称泮水,是地方官学标志。泮池为半圆形,壁为石砌。外圆内直,上设石拱桥,即泮桥,意味不盈不亏,象征中庸之道。池边及桥上均施望柱、栏板。大成门由正门与侧门构成,为歇山建筑,高8.15米,彩画为墨线大点金龙锦枋心旋子彩画。门东西两侧分别设置晨钟暮鼓,供礼仪活动时使用。大成门前东侧所立古城建设时出土的清康熙年间《至圣先师孔子赞》碑,弥足珍贵。第二进院落是文庙的主题部分,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正殿,位于中轴线上,面阔五间,共19.5米,进深三间,共12.7米,平面近方形,重檐歇山顶。屋顶覆黄色琉璃瓦,前有月台,与大成殿形成“凸”形布局,周围施以石栏板,彩画为金线大点金龙锦枋心旋子彩画,殿内供奉孔子像,两侧从祀四配十二哲像,均为脱胎漆器塑像。东、西庑位于大成殿前两侧,各5间,长16.85米,宽5.4米,为硬山建筑,绿色琉璃瓦屋顶,彩画为墨线小点金一字枋心旋子彩画。供奉孔门七十二贤哲。第三进院落是崇圣祠,是文庙建筑群北端的主体建筑,为带前廊、硬山式,屋面覆盖板瓦。内部展陈着由36块木雕组成的木质版《孔子圣迹图》。该作品再现了孔子一生行迹与相关的历史事件。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黄小明雕刻完成。
即墨财富民俗馆原为春秋阁,位于古城县衙东市井繁华生活中心。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县署东鸭绿池有一春秋阁,祀关帝,清乾隆年间改建。同治九年,知县林溥重修。后圮。即墨民间自古有崇奉财神的信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二日为民间传统的财神节。 即墨财富民俗馆复建工程于2015年11月10日开工,2017年8月15日竣工,整组建筑包括财神庙主殿、配殿、戏台、连廊、鸭绿池等。在主造型上,财富民俗馆配殿与主殿相衬托,通过长廊、廊亭环抱戏台,形成了丰富的立面形象与广场空间。由北京房修二古代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建设,天禹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布展。财富民俗馆、戏台和整个广场区域共同组成了古城内市井生活最为热闹的民俗活动空间。 戏台,为财富民俗馆南侧的景观建筑,周边区域是即墨古城市民、游客进行公共活动、举行财神民俗庆典的重要场所。其建筑为单层歇山与悬山结合的双面戏台,面北戏台为单檐歇山顶,面南戏台为卷棚顶。采用苏式彩画,以吉兽、人物、植物、山水、世俗故事为主。 戏台正北雄伟高大的建筑是财神庙。主殿为重檐歇山十字屋顶,坐落于台基之上,整个高度18.8米,面阔五间,长15.9米,深15.9米。规划用地面积418平方米,建筑面积379平方米(含配殿连廊)。 两侧配殿为二层歇山建筑,以长廊连接主殿。通过铜雕、木雕等装饰,体现德裕民财的财神民俗文化主题。殿前设置铜铸麒麟瑞兽和仙鹤,寓意吉祥如意。香炉前的铜铸聚宝盆,盛满元宝、钱币,外饰即墨法化刀币纹,蝙蝠纹、寿纹,寓意钱财滚滚,丰满富裕,福寿延年。
二0一六年四月,建琅琊王氏祖脉坊。 历史上,琅琊王氏是颇有影响力、人才辈出的名门望族,素有“华夏首望”“中古第一望族”之誉。其祖脉在皋虞故城,至今尚存以王吉为代表的家族墓群。琅琊王氏在皋虞期间,出了博士谏大夫王吉、王羲之等名人。 王吉,字子阳,西汉时琅琊皋虞人(即墨区温泉镇西皋虞村),官至博士谏大夫。少年好学,以孝廉补若卢右丞,不久升任云阳县令。汉昭帝时,举贤良充任昌邑王中尉。 王吉敢于直谏。汉宣帝时,王吉任博士谏大夫,他针对当时皇室奢侈糜费、任人唯亲的问题,上疏劝宣帝选贤任能,消除重用亲人的用人制度,提倡俭朴的生活方式,爱惜财力,整顿吏治,教化民风,使国家兴旺发达。 王吉为官清廉。流传着"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的佳话。他住长安时,邻家枣树的枝叶伸入其院中,王吉的妻子随意摘了几颗枣子给他吃。事后,王吉得知枣子是偷摘邻居家的,便将妻子赶走。邻家听说后,执意要把枣树砍掉,后经再三劝说,王吉才将妻子招回。王吉辞官回乡时只带着自己的行装,没有积蓄,回乡之后,过着和平民百姓一样的生活。 王羲之忘我为民。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为官时,反对穷兵黩武的北伐,体恤百姓的艰辛,减省赋税,开仓济民,其《深情帖》云“行其道忘其力身”,其《断酒帖》云“百姓之命倒悬,吾夙夜忧”,这都体现了他不计个人利害的忘我精神。王羲之的政治使命感和历史担当引起了后人的共鸣,元代赵孟頫称赞他“为当晋室第一流人品”。 琅琊王氏祖脉坊按三间四柱七楼王侯级制式设计建造,青石材质。正面正题额为“德光炎汉”,背面正题额为“祥发皋虞”;副题额为“琅琊王氏祖脉”。正题额内容出自皋虞汉墓群王公祠大门上的楹联。“德光炎汉”意为:王公一门道德品行为汉朝增添光彩;“祥发皋虞”意为:如此贤才的家族发祥地在皋虞。正、副题额由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先生题。牌坊采用浅浮雕、深浮雕相结合的形式,中门、边门底梁为传统的牡丹花草纹浮雕,曲卷多变的线条,繁复华丽,层次丰富,富有弹性,寓意王氏家族源远流长、繁衍曲折、自强不息的发展史;边楼花板上的凤凰浮雕寓意天下太平、牡丹浮雕寓意王氏家族繁荣、吉祥富贵;中门花板上的蝙蝠、寿桃浮雕,寓意福从天降、健康长寿;四柱上为云纹浮雕,意为祥云缭绕、四时吉庆;抱鼓石上的麒麟圆雕为吉祥神兽,是仁慈和祥的象征。
“四世一品”坊,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黄嘉善及其曾祖父黄昭、祖父黄正、父黄作圣所立。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1958年拆除,2016年6月按原制式重建。 黃嘉善字惟尚,号梓山,明代即墨城里人,生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卒于天启四年(1624年)终年76岁。即墨历史上的第十一位进士。 黄嘉善治理叶县,百姓泣留立祠。万历五年(1577年),黄嘉善考中进士,分配到河南叶县做知县。据黄象铁在《吾祖黄嘉善传奇》一文中描述,黄嘉善上任前先是向河南的进士询问当地情况,来到叶县后也没有直接去县衙,而是走进闹市,了解民情。通过与酒馆伙计的攀谈,黄嘉善了解到,前任知县是个“河里的鳖吃尽,酒肆中的好酒喝尽,青楼的美女被嫖尽”的贪官,衙门风气被搞得乌烟瘴气,衙役们也净跟着做些强抢土地、霸占钱财的勾当,民间怨气很大。做完此番调查,黄嘉善就去县衙上任了,让人意外的是他没有点那新官上任的三把火,而是游山玩水,吟诗作对地过起了逍遥日子,让衙役们摸不清这位官老爷的脾气秉性。 半个月过去了,一日黄嘉善升堂叫齐三班衙役和师爷。先是找了一个捕头到了后厅单独问话,但这捕头狡猾得很,对于抢占百姓土地、官商勾结欺压百姓的事,一问三不知。然后黄嘉善又叫来了师爷,非但没有质问他,反倒和他天南海北闲聊起来,说了很久但就是只字不提叶县的事,搞得师爷也很纳闷。从后厅一出来,众衙役就把师爷团团围住,问他这么长时间到底说了啥,师爷如实相告,衙役们反倒都不相信了。原来先前进去的捕头早把对话与众衙役讲了,大家正在商议对策呢,可是师爷却说是跟知县大人闲聊,衙役们怒了,怀疑师爷在说谎。 外面争论得热闹,后厅里的黄知县却在暗自偷笑,他这一计正是要让这帮人先起内讧。黄嘉善又叫来了一个年轻衙役,只对他说了一句话:“师爷将你们都供出来了。你把你知道的说出来,我就免你的罪。”想起外堂的情景,小衙役心说怪不得师爷不说呢,原来把我们卖了。你不仁,休怪我不义。于是就把自己知道的情况一口气都说了。黄嘉善这次没让他出去,紧接着又叫进来一个衙役,还是那句话,不过又指了指年轻的衙役,加了一句:“他已经说了,你看着办吧。”就这样一个接一个,衙役们全都招了供。 黄嘉善认为叶县民生凋敝之根在于衙役横行,于是他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造,他先是教衙役们读《论语》感化其心志,此后又配合上严格的惩戒制度,经过几次“杖责”之后,衙役们的行为也大有收敛。虽然严格,黄嘉善却也不是一点不讲人情。一次一个衙役又犯了毛病,应依法严惩,但就在板子举起的一瞬间,黄嘉善叫了暂停,这一停就是整整一年。众人不解,他解释道:“吾闻此人新娶妇,若杖责,其父母必以为是此媳带来诸不利,故厌恶之,朝夕笞骂。”在黄嘉善仁治和法治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下,很快就将叶县治理一新。据《叶县志》记载,当三年后黄嘉善调离此地时,百姓和衙役们遮道泣留,还为他立了生祠。 黄嘉善因多年在边防劳累致病,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归里病休。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努尔哈赤攻陷抚顺,皇帝急召他回京就任兵部尚书。泰昌元年(1620年)万历、泰昌两帝相继去世,两受顾命。泰昌元年(1620年)朝廷加授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并追封诰赠上三代,即他的曾祖父黄昭、祖父黄正、父黄作圣皆一品,因此立“四世一品”坊。 黄嘉善祖父黄正,字用中,号东村,寿官,乡饮大宾。清《即墨县志》载:黄正“世业农,性仁厚,重然诺,”其事迹在《即墨黄氏家乘》《即墨黄氏族谱(城里族)》均有记载。 黄正重信义。有一年,他家中存有芝麻,有客商来买,价钱讲好后,没有付钱,说等几日后再来取。第二年春天,芝麻的价格已经翻番,有人劝黄正说:这么好的价格你不赶紧卖,何苦等客商?黄正说:“我和客商有约,我不想为了多挣钱而失去了信义啊!”过了不长时间,黄正碰到了客商,仍按照原定的价格把芝麻卖给了客商。 黄正性格仁厚。有一年,他和即墨城一位商人一起赴江淮一带经商。一次,同伴趁黄正外出,趁机开启黄正的行李箱,正好被黄正回来后发现。黄正怕同伴丢失脸面。一直等到他收拾完毕从房间里出来,才与其从容相见。 后来,黄正的儿子黄作孚考中进士,黄正更得到大家的尊重。又过了几年,那人从黄正的门前路过时,黄正把他领到家里设宴盛情款待。并且告诫家人说,人富贵了容易目中无人,有恃无恐,这样就能引起许多后患啊! 黄正的家住在东关,他靠近城郭的田地多数种植树木。邻居的孩子经常去偷伐树枝。有一天夜里,黄正发现有人在高树上偷伐树枝,他怕偷砍树的人受惊从高树上掉下来受伤,就一直等到那人从树上爬下来,才向前对其进行劝导。他的这种做法使偷伐树枝的孩子受到了感化和教育。 黄正越是富贵了越不张扬,他凡事非常善于忍耐,并且不断提醒自己处处要谨慎小心。因此,家风始终保持着不骄横,不奢侈,不放纵,忠厚待人等优良传统。 四世一品坊为三间四柱三楼式,青白石材质。正题额“四世一品”由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手书,据老照片复制阴刻;副题额为“诰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曾祖黄昭祖黄正父黄作圣加授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黄嘉善”;右侧花板为:“天启元年夏五月吉旦”“莱州府知府林铭为”“同知鲍孟英”“通判郭显业”“推官薛国观”“经历汪麟英”“照磨虞良政”;左侧花板为:“即墨县知县张继孟”“县丞罗良壁”“主簿孙守礼”“典史卫明柱”“儒学教谕赵迪德”“训导崔若岱”“吴自治”。副题额暨花板上的文字由即墨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高岩题。中梁、边梁上的浮雕按老照片纹饰制作,为卷草吉祥纹,寓意祥瑞云集、生机无限;抱鼓石上的菊花浮雕寓意高洁优雅,莲花浮雕寓意“一品清廉”。
“恩宠宪臣”坊,为留村周氏八世祖周被立。始建于明崇祯初年(1628至1635年之间),二0一六年六月重建。 周被,字永先,号春泽,大留村人。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岁贡生。选任直隶蓟州同知。时蓟州一带饥荒,周被上救荒策八条于院道,受到院道的称许,将其救荒之八条建议转发至其它周围府县,使众多百姓得以活命,遂得代理蓟州知州。其时,高淮榷辽及外方入贡者,多途经蓟州,每天向百姓摊派马牛及民伕数百人次,百姓苦于差役,多逃亡他处。周被采取按户有田地亩数摊派差役,使少地和无地百姓减轻负担,得以复业。后升任广西布政司经历,署永宁州。在任期间,重视教育,尤其对当地傜、僮等少数民族子弟给予优惠,使其得入县、府学,同汉族子弟一起就读,不仅培养造就了一些少数民族人才,还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和谐。由于政绩卓著,升四川成都府通判,可惜尚未到任即病逝。以其长子周鸿图诰赠大中大夫、资治少尹,复以其次子周鸿谟晋骠骑将军、右军都督府佥事。 周被有五个儿子。长子周鸿图,字子固,号昌龄,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选贡生,万历四十年(1613年)副榜。历任陕西略阳县、江南宿迁县知县。升任贵州监军同知,因治军有方,平叛有功,升任贵州平越府知府、新真道按察司副使、思石兵巡道参政。终任陕西靖远道左参政。诰授大中大夫、资治少尹,入即墨乡贤祠。次子周鸿谟。字子明,号参一,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中庚戌科武进士。历任莱州府把总、文登营守备,升任登莱巡抚标下游击。因督捕有功,升右军都督府佥事,诰授骠骑将军。三子周鸿绪,武庠生。四子周鸿训,字子扬,候选守备。五子周鸿典,字子敕,庠生。 恩宠宪臣坊为三间四柱三楼式,青白石材质。其正题额“恩宠宪臣”系集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碑帖阴刻而成;副题额“成都府通判诰赠忠贤大夫周被”由即墨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高岩题。中梁、边梁的浮雕为卷草纹饰,寓意吉祥如意;抱鼓石上的梅花、喜鹊浮雕,寓意喜鹊登梅、好事连连;牡丹浮雕寓意花开富贵、圆满吉祥。
大欧戈庄村编制鸟笼始于明代,以其工艺复杂、造型美观、质量优良、有独到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在国内久负盛誉。清朝顺治年间,大欧鸟笼进入北京市场,为京城的公子王孙、富家子弟们赏识,竞相购买,大欧鸟笼一时名声大震。民间流传的“张院的簸箕、毛子埠的升,大欧的笼子进北京”就是见证。大欧鸟笼分大、中、小三个型号,按形状分为圆形、方形、扁形、花鼓形、凸腰形等。大欧鸟笼选用上好的竹料及梧桐木,将鸟笼框圈制好后,放入锅中蒸煮。因此,大欧鸟笼不干裂、不变型、坚固耐用。全村专门从事鸟笼制作的能工巧匠近千人,加工业户近400户,年可加工制作鸟笼50万只,增收500余万元。其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福州、西安、西宁、南昌、哈尔滨、沈阳、长春等大中城市,而且还进入了中国香港、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市场。大欧戈庄村(简称大欧村)位于即墨市西北25公里处,以鸟笼制作加工闻名于世,是目前江北最大的鸟笼加工专业村。2009年,大欧鸟笼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名单。2015年12月25日,阿里研究院发布《2015年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揭晓2015年中国淘宝村名单,大欧村首次上榜,成为中国人气最旺的淘宝村之一。目前,大欧鸟笼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葛村榼子,学名“果模儿”,方言里念“ka”子,是卡花的模具。榼子最经典的五种造型是“福禄寿喜余”,传承了200多年的榼子,是胶东地区民间木雕技艺的典型代表,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每到春节,元宝馒头、鱼形馒头等面食便成了饭桌上的常客,也成为我们忘不掉的年味之一。而作为制作这些花式面点的模具——榼子,却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在即墨,葛村榼子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也是青岛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刻榼子是个手艺活,没有多年的经验干不好,从一开始的画样子、下料、抛光、做框,到凿花、刻花、再抛光完工,稍微有一点差错,整个榼子就报废了。正在雕刻榼子的匠人在即墨市龙山街道的王家葛村,现在能刻榼子的只有50余户人家了,年龄最小的也将近50岁。现在的年轻人不学这个,他们坐不住。就算会,也只会刻简单的花样,复杂的刻不了。每天重复着枯燥单一的劳作,一块块没有灵性的木头,在刻榼子的人手中被重新赋予了生命,但不论“榼子”的花样如何改变,世事如何变迁,这门传承了200多年的老手艺,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于年味的回忆,更多的还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黄氏烙画传承人黄旭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烙画创作,先后尝试了用宣纸、麦秸、木板、树皮、葫芦等材料烙画。目前黄氏烙画为青岛市级非遗,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青岛电视台、半岛都市报、青岛早报、青岛晚报等多家媒体均有报道。黄氏烙画,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烙画古称“火针刺绣”,又称“火笔画”、“烫花”、“烙花”,是用烧热的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以烙铁为笔,高温代墨,在竹木、纸张、葫芦、皮革、丝织物品上创作出人物、山水、花鸟虫鱼等的工艺品,其线条简洁、自然、明快、流畅。烙画相传起于秦朝,始见于西汉末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即墨也有100多年的历史。
即墨镶边,鲁绣的一种,又称即墨镶边大套,是具有近百年历史的手工艺品。主要原料是优质亚麻布和特制丝光线,色泽以米黄、漂白为主。在织绣上,它运用了70多种花边和刺绣的针法,并用通镶拼,将花边和刺绣连缀成套,使两种不同的针法虚实照应,和谐统一,达到层次清晰、色调清秀,有浮有沉,宛如浮雕的效果,形成了即墨花边的独特艺术。 1910年,即墨艺人引进意大利花边在当地生产,并结合民间编织、刺绣的特点,在工种、针法、图案上不断创新和改进,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即墨镶边。自1956年成立即墨花边厂以来,已由初期的几个品种,10多种规格,发展到台布、餐套、床罩、沙发套、衣领、伞面、钢琴罩等十几个品种,2300多种不同花色和规格。即墨镶边生产周期长,手工技艺要求高,难以形成产业化,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成立的花边厂陆续歇业,当年的“绣娘”如今年事已高,不再自主制作,为了将这一传统工艺传承下去即墨花边于2015年被列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西南北贺新春在古城
此心安处即吾乡——郎朗
单霁翔大讲堂
“悦即墨·夜古城”
世界旅游小姐全球集结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