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
我们已收到您的反馈,感谢填写
提交失败!
检查网络是否正常,请重新提交
总督三边坊
“总督三边”坊,为明兵部尚书黄嘉善立。始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一九五八年拆除,二0一六年六月重建。
黄嘉善,字惟尚,号梓山,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出生于山东省即墨城里。黄嘉善生而聪慧,端庄伟然,渐大学习勤奋努力,就读于崂山石门山西麓上、下书院,万历四年 (1576年)中举人,翌年中进士。
黄嘉善初授河南叶县知县,时叶县的土豪劣绅勾结贪官污吏,隐瞒田产,偷漏国税,加重了贫苦百姓的负担。黄嘉善到任后,按明廷“一条鞭法”的规定,组织吏员,勘查户口,重新丈量土地,使当地一些隐瞒土地、偷漏国税的富豪得到惩罚。同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万历九年(1581年),黄嘉善转升南直隶苏州府同知,后因父母相继去世,回家守制。万历十八年 (1590年),调任山西平阳府府丞,时值“大同缺守,需干练者补之,众议非黄丞不可。”万历二十年 (1592年),黄嘉善升山西大同府知府。大同是明朝北部九边重镇之一,常受鞑靼侵扰。他到任后,执法公正,严明廉洁,因而“威名流闻,虏中皆畏服之”。一次,抚臣淘汰体格羸弱的兵士,引起部分士兵不满,有人借机煽动,因而发生兵变。一时城内一片混乱,官兵都不敢出门户。黄嘉善单骑入哗变士兵营中,谕以利害,责以大义,事遂平定。
万历二十三年 (1595年),黄嘉善升山西按察使司副使兼左卫兵备。之后,他戍边二十年,为捍卫北部边疆立下了不朽功勋。黄嘉善到任后,为提高边防军战斗力,严肃整顿军纪,强化军事训练,使军威大振。一次鞑靼首领集万余骑,潜其寨下,窥探虚实,伺机入掠。黄嘉善侦知后,命副将持酒食前去,曰:“闻大军远道而来,特备酒肉犒赏。”敌人惊知有备,酒食后散去,从此不敢轻易进犯。后黄嘉善升陕西布政司参政,仍任大同云中兵备。
万历二十九年 (1601年),黄嘉善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此前,由于长期欠发边军粮饷,引发兵变,叛军勾结鞑靼,冲进巡抚署,杀死巡抚,抢走印信,百姓遭殃。黄嘉善赴任后,首先向朝廷申请减免宁夏的田赋,使百姓安居乐业。后又整顿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数次击退鞑靼的侵扰,保卫了边疆安宁。他与大将萧如薰齐心协力,伐贺兰山木材,修建宁夏(今银川市)的前沿阵地临河堡。万历三十二年 (1604年),黄嘉善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继之加兵部右侍郎。黄嘉善抚夏十年,功著边陲,烽火不惊,宁夏立祠祀之。
万历三十八年 (1610年),授黄嘉善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统帅延绥、宁夏、甘肃三边重镇的军事。他加强边防建设,组织军队屯田,以农养兵,保证军需。同时,严格执行明廷的睦邻政策,通好互市,使汉蒙两族人民能和平共处。一次,敌虏潜入城下,黄嘉善登城约战,敌人见状,惧怕欲逃。黄嘉善命开城门出击,经一番搏杀,鞑靼死伤无数,黄嘉善大胜而归,此即“三边大捷”。黄嘉善因此升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协理京营戍政。
万历四十三年 (1615年),黄嘉善引疾归即墨。此年即墨遇大灾,黄嘉善出粟百斛、银百两赈济灾民。天启四年 (1624年)黄嘉善病逝,熹宗皇帝辍朝一日致哀。黄嘉善著有《抚夏奏议》、《总督奏议》、《大司马奏议》、《见山楼诗草》等。
总督三边坊即为彰表黄嘉善镇守三边的功德而立,为三间四柱三楼式,青白石材质。正题额“总督三边”由明代书法家王铎手书,据老照片复制阴刻而成;副题额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黄嘉善”;右侧花板上为:“天启二年夏五月吉旦”“莱州府知府林铭为”“同知鲍孟英”“通判郭显业”“推官薛国观”“经历汪麟英”“照磨虞良政”;左侧花板上为:“即墨县知县张继孟”“县丞罗良壁”“主簿孙守礼”“典史卫明柱”“儒学教谕赵迪德”“训导吴自治”“陈格”。副题额暨花板上的文字由即墨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金雪梅题。中梁、边梁上的浮雕为仿老牌坊纹饰的传统吉祥云气纹,寓意富有朝气、吉祥安康;抱鼓石上的浮雕为松、鹤图案,寓意志节清高、松鹤延年。